Mo:其实算是摘抄本?

贴跟写作和文学有关的摘抄,权当一些比较严肃的写作讨论。mo不上晚自习的时候就来整几条。大家随便涂鸦,放些自己喜欢的观点谈点自己的意见在这也没差。(趁图娜还没发现(?))

无论如何,回想起来,那天发生的事挺不可思议的。要发生那种灵感,需要发生两件事:
①我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。
②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,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,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连在一起。
如果我们的心像一台电脑,在创意发生的一刹那,就是一种软件被启动了,自动寻找档案、挑选档案,并将这些档案放置在同一个新档之中。
这就是灵感的发生。

From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


在脑力激荡、另类思考的时候,点子其实是很廉价的,因为事物之间的“关系”过于廉价。通过自由联想,任何事物都可能连结到其他事物。……无厘头变成一种逻辑。但这不是创意。回到先前对创意的定义,作品不但要新颖,也要“合适”,也就是合适于题目本身带来的一切挑战。“脑筋急转弯”多数是随意的点子,没有“合适”的问题,就不需要合理的答案,任何答案都合适,任何答案也都不合适。没有“合适”的问题,创作中任何事物都可以随意连结到其他事物,观众将无从看起。

From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

那些吸引人打动人的SCP点子往往不是无厘头的缝合怪,各元素放在一起的合理性是加分项。这种点子在读完之后会给人一种“很精致”的有序感。——Mo


有一次我和金庸吃饭,问了他一个只有金庸迷才问的出口的笨问题:“你的小说是怎么写的?”问完,我就后悔了,因为我自己也很讨厌别人这么问我。但他很大方而且仔细的地回答了我。

他说他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建立角色,在他脑中想好所有的角色,角色完整到已经完全有生命的地步。他说,只要角色到了这个地步,把他们放在任何的状况里,他们自己就会跑起来。

From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


是什么和谈论什么根本不是一回事,最好的例子是死亡的例子:必须活着才能谈论死亡。

From《断片集:冷记忆3》


如果我不得不给年轻的作家一点忠告,我会说,去写他身上遭遇过的东西吧。一个作家是在写他身上遭遇的东西,还是在写他读过的或是听来的东西,总是很容易辨别。

From 加西亚·马尔克斯


《巴黎评论》:那种技巧或调子似乎也具有一种新闻的品质。你描述那些貌似奇幻的事件,用了如此精细的细节,而这些细节又赋予自身以现实。这是你从新闻这个行当中得来的什么东西吗?

加西亚·马尔克斯:那是一种新闻的把戏,你同样可以用在文学上面。举个例子。如果你说有一群大象在天上飞,人们是不会相信你的;但如果你说有四百二十五头大象在天上飞,人们大概会相信你。

From 《巴黎评论:作家访谈》


灵感没了,便需要技巧来做出补偿。

From 加西亚·马尔克斯


一旦你对一个地方的可能性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,你就能自由地想象那里。

From 约翰·厄普代克

积累知识和经历是多么重要啊(叹)——Mo

将知识与经历整合并创造出全新的知识同样重要 ——李fa


斜阳沦矣,晚霁波声带雨,偕梦悠悠,应晓夜尽天明终怀煦。

From Etinjat《万里河山沉旧画,百年风雨醉新觞》


写作……但首先——和最终,它是一门艺术,一项手艺,一种创作。这才是乐趣所在。

From 厄休拉·勒古恩


事实上,一个手法精巧而对白粗劣或描写枯燥的故事,是非常罕见的。更多的情形是,故事手法越是精巧,其形象则越生动,对白也越尖锐。故事进展过程的缺乏、动机的虚假、人物的累赘、潜文本的空洞、情节的漏洞以及其他类似的故事问题,才是文笔平淡乏味的根本原因。

From 罗伯特·麦基


“人物,事件,起因,必要矛盾”……要先回答“这本书写的是谁”这个重要问题。

From 黛布拉·狄克逊


“……在任何深刻的革命中,多年内对被剥削者还保持着巨大的事实上的优势的剥削者,照例要进行长期的、顽强的、拼命的反抗。”

From 列宁《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》


每个读者拿本书坐下来读的时候,都有所期望。他们希望作者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。

From 黛布拉·狄克逊


思维阻塞是因为你没有什么可说。你的才华并没有抛弃你。如果你确实有话可说,你不可能停止写作。你的才华是杀不死的,但你的无知却可能把它饿晕。无论你多么有才华,无知的人是写不出东西来的,才华必须靠事实和思想激发……研究不仅能帮你打赢这场与陈词滥调的战争,而且还是战胜恐惧及其表弟消沉的关键。

From 罗伯特·麦基


故事赐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机会,去体验我们自己生活以外的生活,置身于千姿百态的世界和时代,去追求,去抗争,去感受我们生存状态的各种不同深度。

From 罗伯特·麦基

强烈建议所有有志于叙说故事(无论是虚构或者非虚构)的朋友背诵此段。私以为这一句话凝结了在故事编织时需要的所有技巧、标准和责任感。——Mo


通过创造能够打动我们自己的作品,我们打动观众。

From 罗伯特·麦基

在帮朋友(大多是三次)评读故事草稿时,经常会问作者:“这个文章打动你自己了吗?”。陈词滥调拼拼凑凑出来的所谓“催泪”,“感人”总是很容易被人察觉。——Mo


http://weibo.com/p/1001603930047026218251?from=page_100505_profile&wvr=6&mod=wenzhangmod

最近有点忙,没再仔细研究写作问题。放一个《科幻世界》推的科幻创作参考书单(乐)先种着草。——Mo

除非特别注明,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: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ShareAlike 3.0 License